IMG_0902  

我想很多人當看到題目『我用什麼心來供養三寶』,一定會說,用菩提心阿,用好的發心阿!!!

是的,他就像是口號一樣。說的很容易,但是真的在作的時候,似乎就不是那麼容易了~~

弟子問上師:我的朋友告訴我,很多人修習佛法,尤其是藏密,最後都傾家蕩產....有的還離婚...有的並沒有得到快樂???這到底是為什麼??

上師淺笑不回答。

弟子還是困惑的問:我聽到過修習佛法離婚的人不少耶??而且常常弄得妻離子散。為什麼會這樣??

是的。我想我們心中大多數的人都會有這疑問??只是大家似乎不敢開口問出來罷了,又或著我們會自欺欺人的徵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去看不去想這些無解的問題~~~

上師回答了。

很多人供養上師,一開始的發心就是錯誤的。也許他可以把自己的行為包裝的很如法。但是心是騙不了人的。

很多人供養上師,供養三寶,就會投資做生意一樣。

以為他大量的把金錢投資在一個上師身上,或是多位上師身上,或是一間寺廟或是多間寺廟,但是他們求的是甚麼???

是真的發無量心,那心量越大,當然你的果報就越大。

但是如果你是有條件的,有利己的私心,那並不會抑止你的貪念。反而你會受到因貪念所造的惡業。這已經失去了佈施與供養的意義。

如果說,一個人在修習佛法後,傾家蕩產,那也顯現了他的貪念有多大,沒有任何的修法,可以讓行者經濟立刻好轉、或者立刻變得富有,這些需要過去生中的福報。但也不是說修財神等諸法沒有幫助,而是福報要成熟是需要時間的,我們只能隨順因緣消災植福,不能強求。要積累福德資糧,也不一定只能修財神法,以菩提心祈求任何佛菩薩都可以,參加共修、消災除障、點燈、為佛法貢獻心力也可以。

布施主要表達了一種慈悲心意。如果我們有很多的錢,可以用錢來布施;如果沒有很多的錢,我們可以隨喜,五塊十塊都可以布施。實際上,在現實中可以布施的途徑有很多,像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用微笑,用歡喜心去對待別人,這叫歡喜布施;有的時候人家很苦惱,需要找一個人訴訴苦,你如果有耐心聽他訴苦,這叫耐心布施;還有在街上排隊買票,或在路上行走,人家有急事,你能讓他先買或先行一步,為他提供個方便,這叫方便布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都可以修布施。

法施,用佛法去開導他人,解脫他的人生痛苦;或傳授給他人謀生的技能。法施的意義、作用、功德要比財布施更大。為什麼呢?因為財施的作用是有限的,法施的作用是無限的。就像一個人有困難的時候,給他十塊錢,或一百塊錢,甚至一千塊,一萬塊,即使再多的錢,也會有用完的時候。如果傳授給他一項謀生的技術,他就可以終身受用了。如果我們用佛法去開導人家,使他明白因果道理,免受三途之苦,這個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所以法施比財施的作用要大。

我想沒有一個上師會希望看見他的弟子傾家蕩產來供養三寶與上師,因為在我們生活當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供養三寶,一切只取決於你的心念。你供養的心~~你布施的心~~

如果說,一個人在修習佛法之後,離了婚,那我們是否應該去檢視,也許這段婚姻在還沒有接觸佛法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問題,只是當事人不願意去看,選擇躲在問題的背後一天一天的過去。修習佛法之後,我們自我覺知以及處事的智慧都會開始增長,也許在一段婚姻當中,我們一直習慣消極忍受,因此問題早就一直存在,當我們在修習佛法之後,我們會更有智慧的去積極化解,善待對方,因而將這股惡緣宿債轉化為良善的緣分,夫妻雖然離婚了,但是開始各自過著自己人生的旅程。這也是正向的意義,很多事情有太多的面向,光看你是從哪一個面向去看待這些問題。

有些人會說,你看他修佛修修修修到後來,離了婚。但是也許那是讓他的生命回到自由的完滿。而不是一走了之,消極面對或是護像怨懟的過一輩子。

並不是佛法讓他離了婚,而是佛法讓他起心轉念,有了更好的方式來善待身邊的人與自己。

以佛教的觀點,愛情本質上是「願力」和「業力」的結合。所謂「願力」,是主動積極的力量,源自內心的「意願」;所謂「業力」是被動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內心,但卻是「不願」。因此,還是回到最一開始說的,你所發的願結合了你原有的業,就會有不同的結果與人生的課題出現。

許多人在供養三寶,只關心的是那果報。並非真的發自利他的菩提心。因此,就會變成佛前一個樣,久了你的心也會散亂,你會開始不斷探求,今天供養這位上師,明天去供養另一位上師。就容易讓自己變成在不同的道場與佛法中心到處遊走的人。A上師不在台灣就去B上師那邊。B上師不在台灣就找C上師,然後帶著一大籮筐的人事包袱、一堆閒言閒語、蜚短流長,不斷的批評比較。這些人會為佛法中心的人立下壞榜樣,因為他們對任何佛法中心與上師都沒有忠貞守護的心意。

我們必須知道,衣服可以換、愛人可以換。食物、眼鏡都可以隨時替換,所以我也可以改變信仰,或是換一個本尊、另一種修持法門。我告訴自己求新求變是好的,但是為一沒有改變的是我自己的心態,唯一不變的事實就是我一再的回到輪迴娑婆之中,這就是人的修為。他們接近上師、親近上師,在上師那兒得到許許多多的法,但是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心。還是無法將自己的心完整的交給上師、交給三寶。因為他們還是希望可以從其他的上師身上得到更多利於自己的法。深怕自己錯失了任何讓自己這一世更好的修法。這癢的心態也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你發的是甚麼樣的心",是甚麼樣的心讓你想進入佛門,想修持佛法?想親近上師?這也關乎到你會修持出甚麼樣的佛果。

發心很重要~~心念很重要~~心量很重要~~

但是往往人都會忽略這些重要根本,然後去追求出於私欲的佛法修持。這是很危險的也是我們不願意看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