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781_608025719209679_685862180_n

每年的藏歷新年正月初八﹐西藏拉薩都會舉行傳昭大法會﹐僧人通過激烈的辯經來考取格西巴學位。辯經是藏傳佛教教學方法中相當獨特的一環﹐在藏傳佛教中若想成為佛學家﹐必須具備善講﹑雄辯﹑著書三個條件﹐所以在寺院修習的過程中﹐辯論是必修之課。

辯經有一定的原則和邏輯﹐而不是憤怒之下的爭執。它要求辯論雙方語言流暢﹐簡明扼要﹐深入淺出﹐言之有據﹐符合邏輯﹐從而通過反復辯論﹐達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義理的目的﹐增進思辯﹐精進學修﹐通達顯乘﹐融會貫通等意義。辯經的目的也不是要爭出個你輸我贏﹐而是經由辯論過程﹐厘清義理上的猶疑﹐以佛法的正見﹐破除邪見。對於學僧而言﹐辯經一可訓練其辯才﹐二來能通過辯經的形式﹐提高個人對於佛法的領悟程度。

 

在傳統藏傳佛教教育中﹐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又譯格律派﹑甘丹派或黃派)﹐辯論佛法佔據了一個很重要的席位。在歷史上﹐辯論教義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曾與外道師辯論多次而勝利﹐才令佛教光大發揚﹐取得外道信眾的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國唐朝高僧玄奘大師遠赴印度﹐曾與教內僧眾辯經而獲勝﹐得到印度各派僧眾的敬重﹔佛陀亦親口開示﹐鼓勵信眾不要盲從﹐要考驗佛語﹐如試金一樣﹐在知道其為正確後方接納奉行。

 

  W020120302735564295943  

    在格魯派各大寺院內﹐僧人自幼就要開始學習辯經﹐透過辯論來學習及引證所聞學的佛法。辯論在規模上﹐既有全紮倉學僧參加的﹐又有全寺學僧參加的﹐投考拉然巴格西時更是三大寺學僧齊聚問難。

辯經大多在戶外露天的廣場舉行﹐全體僧人身穿紅袍﹐頭戴黃色僧冠﹐先念誦一回﹐然後分組辯論。分組時分為一對一﹑一對數位﹑數位對一位﹐以及全體對一位的多種辯論組合。發問者站立﹐答辯者席地而坐﹐由問者厲聲喝問問題﹐問題可以是任何關於佛法的提問﹐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請問冰塊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腦中﹐還是身體中﹐還是身體以外呢﹖”辯者必須不加思索地馬上回答。在辯經比較深入的時候﹐問方會瞪眼怒目﹐手揮唸珠分散答方的注意力﹐並大力擊掌以壯聲威。

辯論有聲有色﹐圍繞著提問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辯論。提問的僧人站著做出抬腿﹑擊掌等動作﹐事實上﹐這些動作蘊含著深刻的意義。比如每一個提問者都要先說一個“底”﹐隨之將右手向後高高揚起﹐再和左手相拍發出清脆的響聲﹐然後將右手向下伸向對方後拉起。那一聲“底”相當於開啟智慧﹐因為在佛教中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徵﹐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熱巴雜拿底”﹐“底”音象徵啟請心中的文殊菩薩﹐開啟我們的智慧。高揚的右手象徵文殊的智慧就在身後。兩手相擊﹐有三層意義﹕一為一個巴掌拍不響﹐世間一切都是眾緣合和的產物﹔二為掌聲代表無常﹐一切都稍縱即逝﹔三為清脆的響聲擊醒你心中的慈悲和智能﹐驅走你的惡念。右手向下又拉回﹐是希望通過自己內心的善念和智慧﹐把苦難中的眾生挽救出來。

 

當答者被問倒時﹐周圍觀看者會大聲噓喝倒彩﹐辯者要除下黃帽﹐直至下次辯倒問方時方能重新佩冠。有時在世俗辯論中﹐辯者會兜圈顧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來辯論的主題﹔在佛法辯論上﹐辯者則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絕不可能以胡言應付過去﹐所以勝負結果是很明顯的。即使對不懂藏語的觀眾而言﹐整個辯經過程也不枯燥。單單觀看問者那種咄咄逼人的聲威以及有如京劇“造手”般的辯經手勢﹐已經令人大開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傳昭法會上﹐應考僧人必須一個人與多位上師同時辯論﹐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學位。

  54635333201209151025453910615948470_002_640

在辯經的學習中,提問者的角色剛好就是個「主動找疑惑」、「找出關鍵抉擇點」「令矛盾在幾個步驟內清楚呈現」的找碴角色,在對基本辯經語言有點熟悉度,比較能看懂攝類學中的基礎邏輯後,下一步就是要訓練你偵錯的功夫。在學習辯經時,由你會扮演提問者的角色,上場前沒有準備有點內涵的問題,你的提問就可能會索然無味。因此,學習的榮譽感及壓力或求知欲,會迫使你在閱讀時,為了要找出好問題,特別會留心疑點,找到問題時,學習者也不能只把問題留在心裡,一定要透過語言清楚呈現給對方聽,學習者事先就不得不花心力好好的準備,熟悉前後邏輯的貫穿性,讓矛盾能夠更明白的呈現,而內心思考若要化成一連串的語言,通常會花更多倍的力氣去整理,但是這番力氣也會烙下更強烈的理路習氣,如此長期的練習,「看出問題」、「找到關鍵抉擇點」、「將矛盾點清楚呈現」逐漸就會變成你習慣性的思考動作。

        在許多學習科目中,創造力與開發力都跟觀察問題的能力有極大的關係,被視為成長最重要的特質。學習辯經也是如此,你能看出別人看不到問題,在看似沒問題的陳述上看到疑點,代表你的智慧更容易提升,辯經能力較好的人,通常追問題的能力也比較強,這是必須持續加溫的學習重點,而一場外在精采的辯經,內在細微觀察問題的能力是最主要的推動因素。

「抉擇」、「給出好理由」、「找問題」、、「找到關鍵抉擇點」、「清楚的呈現矛盾」,這些智慧當中美好的特質,絕對可以透過訓練後天特別加強,這是毫無疑問的事,這也是辯經所能帶來的幾項利益,而訓練重點在長期持續,不一定要特別聰明的人,只要願意努力,大都會有不錯的成果,當然,聰明的人或許能進步的較快,但是並非特別聰明的人也能因此變的聰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