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72225064178  

藏歷1025日是藏傳佛教一年一度的傳統宗教節日燃燈節

 

燃燈節,藏語音譯噶登阿曲,意為五供。據說,1419年藏歷1025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成佛的日子,為紀念大師,這一天被定為燃燈節。

 

這一天,各大小寺廟、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內外的神壇上、家中的經堂里,點酥油燈,晝夜不滅。信眾們舉行誦經、磕頭,燈供儀式等祭祀活動,祭祀宗喀巴大師并祈愿大師賜與善良的人們以聰慧、平安、吉祥、幸福。

 

燃燈節在紀念宗喀巴大師之外,也被加入了許多超度亡靈、祈福納祥的內容。傳說,宗喀巴大師圓寂時,他的兩大弟子之一的克珠杰格勒巴桑(后被追認為第一世班禪)正在后藏的日喀則。聽說這一消息后,克珠杰就在牛蹄殼中加入一些不帶腥味的牲畜脂肪油,點上祭燈供奉。藏歷10月的時候,藏地牧區正在秋宰,克珠杰的做法不僅為了祭祀宗喀巴大師,也是為了讓被宰殺的牲畜亡靈得到超度升天,或者免于投生為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所以后來燃燈節的晚上,僧人們除了在寺院屋頂點上數百盞供燈,還要念經祈禱眾生來世投生為三善趣(天神、阿修羅、人)。

 

在燃燈節前幾天,藏傳佛教的信徒們就開始做酥油燈,寺廟里的喇嘛每個人都要做30盞以上的酥油燈。到了燃燈節的晚上,家家窗臺上放滿了酥油燈。因為在藏族人觀念里,單數的數字有吉祥之意,所以,酥油燈盞的數量都是單數。

 lamp007  

燃燈節當晚8點鐘,大昭寺門前,水泄不通。法號,法螺、金嗩吶聲響起,僧人們在道路兩側、佛塔周圍、殿堂屋頂、窗臺、室內佛堂、佛龕、供桌等以及凡能點燈的臺階上,點上一盞盞酥油供燈,并在佛堂內供一碗凈水,燈水相映,把佛塔、殿宇、佛堂、屋子照得燈火通明。特別是大昭寺寺頂圍墻上那一圈圈閃閃爍爍、連成一片的酥油燈光,遠遠眺望,猶如繁星落地,把夜空照得通亮。此時,信徒們齊聲唱起經文,悼念宗喀巴大師,場面肅穆、莊重。

 

轉經的人潮如滾滾波濤,涌流向前。信徒手里的經筒飛轉,誦經聲嗡嗡不絕。大昭寺周邊的煨桑爐,白煙蒸騰,直升夜空。許多人將大把的柏枝投入爐中,并對著大昭寺或天空念道——索羅!(神,必勝!)每當這高呼升起,氣氛會變得格外熱烈,人群中不分男女老幼,都會仰面向天,喊出這震撼人心的聲音——索羅!

 

過節的食物必須是充足豐盛的,燃燈節的特殊食物藏粑面粥,是用糌粑面(即青稞炒熟后磨成的面)、茶葉末和少量鹽巴等煮成的粥。據說以前有的小喇嘛在燃燈節時,坐在屋頂與老喇嘛一起念經,時間太長,肚子餓了,不由地想起燃燈節的美味,于是把經文念成了酥油燈供在屋頂,粑面粥煮在鍋底

 

在藏傳佛教中,燈供和火供具有與施舍一樣的功德。點燃一盞酥油燈,也就點燃了自己內心的智慧。佛教密宗有五供:涂香、供花、燒香、飯食、燈明。火供儀軌的精神意義,可以用一句藏族的古話來理解,如果不能完全舍棄自我,就超越不了無盡的苦難。同樣,不點燃熊熊烈火,就無法中斷一切煎熬

 

在燃燈節初期,一世班禪克珠杰在日喀則,因酥油燈不敷使用,而使用牛蹄殼加上脂肪油做燈,工序簡單且環保。從那時開始,在藏族地區,凡有人家處,皆會做牛蹄燈。而如今,隨著商品日益市場化、全球化,牛蹄燈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器物。

 

四川康定地區的燃燈節,也許是由于當地民眾以前不富裕,買不起那么多酥油燈,所以他們用當地盛產的植物元根(蕪菁,即大頭菜)制燈。他們將元根的根剜空,內點一根小蠟燭,做成元根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元根燈會

 

康定的燃燈節,將這種歷史久遠的元根燈,作為自己地域性宗教文化的獨特風景,獨樹一幟,不僅使燃燈節的氣氛更加濃郁,又能讓這種看似與時代進步格格不入的器物,成為一種永遠保留下來的宗教歷史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peipienchih 的頭像
    taipeipienchih

    臺北市遍智佛學會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