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330  

毗盧七支坐,是打坐時的最標準姿勢,「毗盧」者,是指本坐法由 毗盧遮那佛傳法的,「七支」是指打坐時肢體的七種要點:

雙足跏趺:趺是足背,跏趺指把足背加壓於腿或足上。右腳放在左腳上,再將左腳放在右腳上叫吉祥坐。此坐可收氣血心意平和之效。反之,叫金剛坐。此坐有利於降伏雜念、調和氣血之用。兩足跏趺,使氣不浮,易沉丹田,氣息安寧,心易靜止下來。(一般為左腳放於右腳上,表示以靜制動,因左為靜,右為動。)

脊樑直豎:腰挺脊直不可過度僵硬,自然輕鬆,可使五臟六腑順暢運行,氣血無阻,促進身體健康。

兩手臂自然緊貼腋下,右左兩手圜結在丹田下面。兩手心向上,兩個大姆指輕輕相觸,叫「法界定印」。如此可以使左右氣血相互交流。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29781_608025719209679_685862180_n

每年的藏歷新年正月初八﹐西藏拉薩都會舉行傳昭大法會﹐僧人通過激烈的辯經來考取格西巴學位。辯經是藏傳佛教教學方法中相當獨特的一環﹐在藏傳佛教中若想成為佛學家﹐必須具備善講﹑雄辯﹑著書三個條件﹐所以在寺院修習的過程中﹐辯論是必修之課。

辯經有一定的原則和邏輯﹐而不是憤怒之下的爭執。它要求辯論雙方語言流暢﹐簡明扼要﹐深入淺出﹐言之有據﹐符合邏輯﹐從而通過反復辯論﹐達到深刻理解佛教玄妙義理的目的﹐增進思辯﹐精進學修﹐通達顯乘﹐融會貫通等意義。辯經的目的也不是要爭出個你輸我贏﹐而是經由辯論過程﹐厘清義理上的猶疑﹐以佛法的正見﹐破除邪見。對於學僧而言﹐辯經一可訓練其辯才﹐二來能通過辯經的形式﹐提高個人對於佛法的領悟程度。

 

在傳統藏傳佛教教育中﹐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師創立的格魯派(又譯格律派﹑甘丹派或黃派)﹐辯論佛法佔據了一個很重要的席位。在歷史上﹐辯論教義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曾與外道師辯論多次而勝利﹐才令佛教光大發揚﹐取得外道信眾的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國唐朝高僧玄奘大師遠赴印度﹐曾與教內僧眾辯經而獲勝﹐得到印度各派僧眾的敬重﹔佛陀亦親口開示﹐鼓勵信眾不要盲從﹐要考驗佛語﹐如試金一樣﹐在知道其為正確後方接納奉行。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0813084737281  

那諾巴對帝洛巴大師上師開示的一些法門,我們要如法去實修這些法門,因此依止了上師之後,不管是熱或冷都要忍受,為了上師為了佛法都能犧牲。
依止上師要如常啼菩薩般,或者那洛巴依止帝洛巴般,或者密勒日巴依止瑪爾巴大師般,所以我們要如法的依止上師,以上大成就者如何依止上師,你們可以看書,去了解前輩高僧大德如何依止上師。 

那諾巴大師追隨上師帝洛巴

偉大的印度大學者那諾巴,去尋找他的上師帝洛巴的時候,也是經歷千辛萬苦。原先他以為帝洛巴是一位很有名氣的人,沒想到是一個臟兮兮的乞丐。

自從他追隨上師帝洛巴之後,帝洛巴一直沒有傳法給他,直到他證悟之前,帝洛巴對那諾巴有許多殘酷的考驗和磨難,這些考驗在現在看來也是很不人道。

有一天,帝洛巴帶那諾巴上一座九層樓高的樓頂,對著他說:「這個時代,還有誰能為一個上師,從九層樓高的地方往下跳呢? 」那諾巴想:「上師身邊只有我一人,他這句話是對我講的吧?」於是,他真的聽上師的話,從九樓往下跳,雖然沒有死掉,但是全身骨頭都斷裂了!帝洛巴卻淡淡地問他:「很痛吧?」那諾巴痛得不得了說:「簡直就快死了!」於是帝洛巴為他加持後,全身竟然康復了。

接著他又將那諾巴帶到另一處,叫他生火。那諾巴生完火以後,帝洛巴將一條條長長的竹竿,削成非常堅銳的竹刺,上面沾滿了油,在火上烤熱,然後對那諾巴說:「一位想得到上師言教,依教修持的人,要能接受這樣的苦行!」話說完,將尖尖的竹刺,一一刺入那諾巴的十個手指和十個腳指之間。那諾巴想,為了得到上師的教法,受這些苦也是值得的。他就這樣一直讓竹刺刺著,忍受無比刺痛的痛苦,最後,全身痛得難以動彈。幾天以後,帝洛巴回來了,才幫他把竹刺拔下來,那時,那諾巴所有的手指和腳趾間,早已都化膿出血。但是經由大成就者帝洛巴的加持後,又恢復無恙了。

後來有一次,帝洛巴肚子很餓,要那諾巴為他托缽,那諾巴向附近農民們,託了一碗熱騰騰的稀飯回來,帝洛巴很高興地喝完了,那諾巴沒看過上師這麼高興過,於是又想去託一碗,想讓上師歡喜,沒想到農民們下田去了,他只好用偷的,沒想到被人逮個正著,好幾個人把他毆打半死,害得他躺在床上好幾天。

以現在人來看,像這樣不人道,不近情理,不可想像的折磨,那諾巴大師前前後後受了十二次大的苦行,十二次小的苦行,總共是二十四次。

當所有的苦行都圓滿後,有一次,帝洛巴教那諾巴去取水來,生火煮水。當那諾巴取水來的時候,帝洛巴一面用左手抓住他的脖子說:「供出你的腦袋來!」一面用右手脫下鞋子,用力打那諾巴的頭,那諾巴當場暈了過去。當他醒來的那一剎那,上師帝洛巴心相續中所有的證悟和功德,完全從那諾巴的心相續中生起,從此,那諾巴和他的上師帝洛巴無二無別。

雖然這種種苦行和動作,表面上看沒有什麼意義,也沒有任何正法的開示,但是因為那諾巴依照上師的一切指示去做,自相續中清淨了業障,生起圓滿證悟的智慧。當然,如果帝洛巴的教育方式用到現在這個社會,早就被判處刑罰,或送到精神病院去,怎麼還能造就出一位大成就者呢?因為五濁惡世的來臨,時代環境的改變,幾乎沒有這樣偉大成就的上師,也幾乎找不到這樣的弟子了。而且,如果錯把邪師當善知識,那就冤枉你的虔誠心,而且還可能往下墮入惡趣中!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果洽祖古仁波切  

回暖的同時,上師請會長邀請親近弟子來家中一起作美食,以及聊佛法。一方面感念各為弟子這段期間對他以及中心的照顧,一方面仁波切想讓大家嚐嚐在西藏的饃饃跟台灣的餃子有甚麼不同。

仁波切很堅持所有東西都不要用機器去切割,又連饃饃的皮也要自己親自作。

我想可以嚐到一口都是福報。

13120102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99302_384921488257579_312270057_n  

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你的動機,動機對的一切都是好的。

這裡說的動機與佛法中的發心基本上的意義是相同的。
如果今天在路邊你看見一個乞丐,你想幫助他這個動機是好的,如果你想幫助他是因為它可以為你減少業力或是帶來甚麼好處,那你的動機是錯誤的,當然乞丐一樣被幫助到了,但是你的發心就是有目的性的。在那動機上已經是錯誤。那實際的意義也不重要了。

調整動機是很重要的環節,好比做麵包必須用酵母與防腐劑,有酵母才能發起麵包,而防腐劑能把存放時 間延長。如缺此兩種材料,只有水和麵粉便發不起和易變質。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北遍智佛學會] 12/14。果洽祖古仁波切 主法。息災祈福綠度母、二十一度母。薈供祈福法會。
法會名稱:[臺北遍智佛學會] 果洽祖古仁波切 主法。息災祈福綠度母、二十一度母。薈供祈福法會。
121401  

日期:2013年12月14日(六)。

時間:下午 14:00~17:00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32281934393200855666  

課程名稱:阿底峽尊者之修心七要


主講上師:尊貴的上師 果洽祖古仁波切


上課日期:2013年12/6、12/13、12/20。
                2014年01/3、01/10、01/17。


上課時間:每周五。晚間七點半-九點半。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93  

佛陀說:Health is the greatest gift。

健康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禮物。我們要維持我們健康的身體,除了有良好的飲食,當然就是運動了。

很多人常問仁波切,佛法如何帶入生活中。

仁波切表示,佛教想要傳達的東西很多在經典是沒有錯的,但是要如何將這些傳統的理論帶入我們現代的生活呢?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賴喇嘛曾說:Approach love and cooking with reckless abandon.以自然不拘泥形式的生活態度來追求愛與烹飪的樂趣(引申的涵義: 追求自然與不受拘束的創意生活。)
當我們心靈在知足與滿足的情況之下,任何生活上的細節都會讓你開心,反觀讓自己開心的絕對是自己的心而不是外在環境所創造給你的。

IMG_0118  

果洽仁波切開示:如何遠離痛苦?

那你應該先去了解,是甚麼創造的了痛苦給你。佛說:「一切諸怖畏,及無量痛苦,源自於內心,實見而開示。」在世間中自己所遭遇的怖畏、無量的痛苦,都是源自於內心,其他無處可生,這是佛親口所說。所以「唯調伏內心,如調伏一切」我們所修行的法-八萬四千法蘊,都是佛作為調伏煩惱的對治而說;能調伏內心,任何的痛苦及怖畏都能調伏。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1012008  

我們常說,可以從微小的細節去了解的一個人,去觀察一個人的心。

今天,我完完全全的可以感受到上師(尊貴的  果洽仁波切),他是一個很嚴謹又充滿慈悲的上師。

原本,我們準備包水餃來供養上師,因此準備了很多的材料。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充滿著喜悅的心為上師準備著晚餐。

taipeipienchi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